原标题:风湿漫谈 | 你的体质决定是否易患类风湿
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僵直、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型自身免疫性疾病,是临床常见病,多发病。
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与体质有关
而在中医中,类风湿归属于“痹证”范畴。“痹病”是个体在受到风、寒、湿、热的侵袭而导致的疾病。其主要表现是筋骨、关节肿痛、麻木、屈伸受限等。
《素问痹论》曰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”,指出了痹症发病的重要外感因素。
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》曰:“寸口脉沉而弱……,故曰历节”,在强调外感因素的同时,指出了正气虚弱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。
而有专家认为,体质的不同会影响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转归。
中医体质的分型
体质,是在人体遗传、环境的影响下,发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状态,这种状态决定着它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的倾向性。
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。
主要因素包括先天因素、年龄因素、性别差异;
次要因素包括地理气候、饮食、疾病、摄养。
其主旨是先天决定体质的主要因素,但不是全部因素,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则相对稳定,但 并非一成不变。
对于中医体质,主要分为正常质、阴虚质、阳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气虚质、瘀血质、气郁质和特禀质。
虚性体质人群易患类风湿
有研究显示类风湿单一体质易患体质为 虚性体质占30.8%,其中阳虚质20.9%,阴虚质5.5%,气虚质4.4%。
阳虚体质(20.9%)
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,功能减退、反应低下的一种体能状态。
主要表现为:
畏寒肢冷易感冒,怕吹冷风和空调。
穿衣饮食皆需热,稍冷即觉吃不消。
阴虚体质(5.5%)
阴虚是指由于精、血、津液等物质亏耗,阴虚不能制 阳,导致阳热相对偏亢,机体处于虚性亢奋的一种状态。主要表现为:
两颧潮红身烘热,手心脚心常发烫。
口鼻眼睛皮肤燥,唇红便秘小便黄。
气虚体质(4.4%)
气虚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,气的化生不足时,易出现气虚的状态。主要表现为:
易患感冒易疲倦,气短心慌头晕沉。
喜静懒言身无力,稍一活动汗全身。
而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 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 虚损性疾病。
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,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,“两气相感”而生病,强调先 由脏腑内伤、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,然后风寒湿邪 乘虚内侵而致病。
其中,中医认为体质不同者其气血阴阳盛衰有别。又由于病邪同气相求之故,所以不同体质者对病邪易感性不同。
阴虚或阳盛体质,邪多从阳化热、化燥;
阳虚或阴盛体质,多从阴化寒、化湿;
脾虚湿盛之体易感湿邪;
阳虚之体易感寒邪;
阴虚之体易感热邪;
气主卫外,气虚之体卫外不固而易受外邪入侵。
因类风湿主要侵犯滑膜、骨及其周围肌腱、韧带,中医认为,肾主骨,肝主筋,故类风湿发病与患者先天肝肾亏虚密切相关,又因风寒湿邪,特别是 寒邪与湿邪同为阴邪,阳虚肢体易感阴邪。
由此可见, 阳虚质及肝、脾、肾亏虚质易患类风湿。
从虚论治类风湿
治疗以 益气养血,祛风湿,通经络,标本同治。
在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曰: 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
治疗痹证时除注重传统的祛风、散寒、除湿、清热、祛瘀等方法外,还应重视 “扶正补虚”的治疗,治病必求于本,辨证施治,方能获效。
《圣济总录》曰: “损其肺者益其气,损其心者调其营卫,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,损其肝者缓其中,损其肾者益其精,此补益之大法也……损者益之,不足者补之,随其缓急而已,是故有平补,有峻补,或益其气,或益其精,或益其血脉,或壮其筋骨。”
具体治法要抓住虚之要害,然后针对病证,或治脏腑、补气血、或调阴阳,并要注意综合治疗,把握好 “扶正勿碍祛邪,祛邪勿伤正气”。
专家介绍
黄闰月
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
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学术传承人,广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研究团队负责人,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分会青年副主委,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副主委,国家公派荷兰访问学者,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,广东省中医院拔尖人才,首届广州市科普名师。
擅长: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 银屑病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病。
来源:“风湿闰月说”
执行编辑:张靓雯
审核校对:庄映格
责任编辑:宋莉萍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